莆田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简介
莆田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5年7月,是在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背景下,由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新工科产业学院相关专业优化整合而来。学院整合了两大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培养人工智能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师资情况】
学院共有教职工97人,有博士或高级职称人员32人,其中福建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C类人才1人。专任教师71人,实验员9人,辅导员9人,党政管理人员6人。已形成一支称职、学历、年龄及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
【科研队伍】
学院目前共设立5个科研团队:AI驱动的智能优化控制及工业应用团队、智能感知与检测团队、智能优化与信息处理团队、人工智能算法与模型创新团队、低空经济无人机智能网联团队。
近3年累计申请省部级科技项目11项;市厅级项目1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发明专利4项。2025年派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5人,科技副总4人。
【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26间教学科研实验室,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学院拥有莆田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莆田学院鞋服产业研究院、智能工业与现代化加工制造平台3个科研平台。近年来,依托这3个科研平台,取得了如下成效:
1、获得2022年度、202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各1项,获行业协会一等奖;
2、立项工信厅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100万专项资助经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经费40万,获市级创新创业基金30万;
3、新增国家级项目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企业委托项目2项;
4、与清华大学共建现代化智能制造实验室,引进闻立杰教授团队;
5、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近30项;
6、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多篇,SCI中科院一区10多篇;
7、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课程2门;
8、持和参与制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8项;
9、与鞋服企业一起制定1项鞋业国家标准。
【学科建设】
学院具备从本科到硕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共有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此外,学院还有1个电子信息硕士学位点,包括人工智能、通信工程2个方向。全日制在校学生2209人,其中本科生2203人,研究生6人。
【办学成效】
教改创新改革捷报频传。近年来,学院教改成果丰硕喜人。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获奖12项,其中福建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高组二等奖1项,福建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1项。教师发表教改论文12篇,其中C级6篇。教改课题立项28项,其中省级3项,厅级3项。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教师团队获教学成果7项,其中省级2项。教学团队8个,其中国家级1个,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6个。
数字人才培养成效显著。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数字人才。学生积极参加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学会等学会和企业举办的学科专业竞赛,近两年,共获得国家级奖励66项,省级奖励85项。毕业生入职深信服、无锡信捷、星网锐捷、新大陆等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电信、中国银行等国企。
产教协同育人硕果累累。近5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1个,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个,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子项目1项。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入选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和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莆田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正按照莆田学院确立的“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
(以上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