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莆田学院“数”传文承实践队的队员们传承“五老”精神,带着一份份承载着希望的《福建省资助政策明白卡》深入龙岩市永定区多个村落,走进土楼人家同老人们共话国家资助政策,面向乡村老教师开展需求调研,为留守儿童送去教育资助信息。
楼门板凳会——土楼人家话资助
“阿伯,您家孩子读大学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在校期间利息是……”在土楼斑驳的门洞下,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楼门板凳会”正在举行。为确保政策宣传“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实践队提前做足功课,通过当地相关部门详细掌握各村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队员们顶着酷暑,跋涉于4个偏远山村,逐户走访了30户困难家庭。他们不仅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在读学段、具体困难,更“对症下药”,用最朴实的语言,重点讲解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入学“绿色通道”等政策的核心内容——从“谁能申请”到“能申请多少”,条分缕析,确保老乡听得懂、用得上。这种“俯身乡土、深耕细作”的扎实作风,正是新时代青年对“五老”精神的生动传承。

对谈老教师——侨乡小学话教育
在永定区思贤小学,队员们有幸与思贤小学老校长张勋和对谈,张校长在任期间曾开展了一系列捐资助学活动。张校长回顾思贤小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教育情况,提出了当前乡村小学遇到的发展问题和对资助的需求。
此外,队员们了解到侨乡特有的助学来源——侨捐。下洋多华侨,华侨乐助学。在永定下洋镇中川村——爱国侨领胡文虎的故里,实践队员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胡文虎之女胡仙博士继承先父捐资助学遗志,为家乡学子设立“胡文虎基金会”,捐助资金覆盖胡氏宗亲学子全学段学费。近代以来,中川村以侨文化为媒,早在20世纪初爱国侨胞们就在永定区捐建数十所中小学,如今更是在家乡构建起“国家+侨捐”双重助学网络。

解决真问题——大山深处的“定心丸”
蜿蜒崎岖的山路,曾是阻隔信息的天堑。在下洋镇平均海拔400米的偏远初溪村,一座土楼里,一位奶奶正为孙女的大学志愿和学费愁眉不展。“怕学费贵,怕学校远,又担心报不上……”队员们详细了解情况后,不仅提供了志愿填报的实用建议,更精准推荐了适配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孩子先安心读书,在学校好好努力,还能争取奖学金!”听到队员们肯定的解答和鼓励,奶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资助政策,成了驱散大山深处教育焦虑的一剂“定心丸”。


“看到资助政策真正解决了老乡们的燃眉之急,我深刻感受到国家工作的扎实落地。”实践队员谷玮琪感慨道,“这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希望的播撒,将助力更多孩子实现读书梦想。”通过构建“政策宣讲—需求调研—服务落地”的闭环机制,莆田学院的青年学子们不仅将国家资助的温暖精准“滴灌”至田间地头,更在实践中实现了“五老”精神的代际传承,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通讯员:谷伟琪 苏欣萍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