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进水质检测站的内部,和想象中还是差别挺大的……”近日,莆田学院新“碳”索社会实践队的青春身影活跃在莆田市“大水缸”——东圳水库之畔。他们以“河小禹”专项行动为指引,将课堂所学融入绿水青山,围绕东圳水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治理,深入展开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碰撞的调研实践,为守护一泓清泉注入青春智慧。
首站,实践队伍抵达东圳水库水质监测站。在监测机房内,工作人员采用理论讲解、操作演示、互动交流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实验室的功能及仪器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据工作人员介绍,自引入水质自动监测站后,成功构建了“监测吹哨、管养报到”的智慧预警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水质监测路径。

图为东圳水库水质监测站工作人员向实践队演示智能化机房使用方法

图为东圳水库监测站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介绍相关传感器设备
随后,水库工作人员开展了应急演练,旨在提升监测站的应急处理能力。实践队员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应急预案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并及时与水库监测站工作人员讨论解决方案,以将风险降低至最小。

图为实践队参观应急水质监测车
紧接着,实践队员与水库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了巡坝、护坝活动。巡逻期间,双方交流了水库日常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人员表示,水库的水质保护是一项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对污染源的发现管控治理、检测设备的维护等,都是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认真仔细地对待这一件件事情,水库的水质治理工作才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图为实践队在东圳水库开展巡逻活动
实践的最后一程,队员们走进东圳精神展示馆,探寻先辈们在环境整治中展现的优良精神与宝贵作风,为后续探索路径筑牢精神根基、提供经验镜鉴。

图为实践队员在东圳精神展示馆参观
临别之际,东圳水库水质监测站工作人员向实践队伍给予厚望:“希望同学们在如今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中,能把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用科技创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袁健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