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医体同心·侨乡行”志愿服务队:手把手传授救命技 急救课堂守护“黄金四分钟”

责任编辑:   发布者:周晓伟   发布时间:2025-07-07   全文共个字   浏览量:

莆田学院新闻网讯 7月6日,莆田学院“医体同心・侨乡行”志愿服务队深入涵江区江口镇大东村,为村民带来一堂“干货满满”的生命守护课——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聚焦“黄金四分钟”,专业讲解破难题

培训精准锁定心肺复苏术(CPR)、海姆利克急救法和正确拨打急救电话三大救命核心技能。医学部的林娜娜老师开篇便掷地有声地强调了“黄金四分钟”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心肺复苏的原理与流程。紧接着,志愿者陈炎利用专业人体模型进行标准化演示。从快速判断环境安全、检查患者意识和呼吸,到精准定位按压点、掌握按压深度(5-6厘米)与频率(每分钟100-120次),再到规范开放气道、实施人工呼吸……每一个关键步骤都条分缕析。

模型演示全覆盖,生活场景巧对应

针对气道异物梗阻这一常见险情,志愿者巫怡倩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噎食场景,利用模型细致演示海姆利克急救法:“站在患者背后,双手环抱其腰部,一手握拳,拇指顶住上腹部(剑突下),另一手固定,快速向上向内冲击!”林老师与巫怡倩默契配合,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并特别提醒不同人群(如儿童)的操作差异和力度把控要点。在“如何正确拨打120”环节,林老师则指导村民如何在紧急关头保持冷静,并清晰、快速地向调度员报告关键信息(具体地点、患者当前状况、有效联系方式等),为救援赢得宝贵时间。

图为志愿者示范海姆利克急救法。许怡晴 供图

“手把手”指导练真功,村民踊跃收获多

理论讲解与标准演示后,实践队员们迅速引导村民进入最关键的实操环节。在林娜娜老师、巫怡倩和其他队员“一对一”“手把手”的耐心指导下,村民们踊跃上前,在人体模型上亲身实践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海姆利克急救法。队员们目光专注,及时纠正村民操作中的姿势、力度等问题,确保动作规范、有效。现场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心肺复苏,觉得很难。今天不仅学会了这个,还知道了卡到东西该怎么救”。一位刚刚完成练习的村民激动地分享着他的培训感受。

志愿服务队负责人表示,将专业的急救技能送到乡村,不仅是为群众的生命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实的守护屏障,更是服务队切实打通基层急救“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基础医学院 周晓伟)

Baidu
map